喜马拉雅创始人兼CEO余建军:长跑式创业家
2024-04-15 13:11:12
  • 0
  • 0
  • 0

4月12日,喜马拉雅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2023年,是喜马拉雅成立十年来首次实现年度调整后的盈利。此次更新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喜马拉雅的营收分别为58.6亿元,60.6亿元和61.6亿元,增长放缓,同期净利润分别约为-51.06亿元、37亿元、37.3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及2.24亿元,开始正向盈利。

可见,2023年的喜马拉雅交了一份较为亮眼的成绩单,其创始人兼CEO余建军,或许会迎来其创业人生中第一次IPO。

对于余建军来说,创业似乎是一种生活状态。

199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读硕士的他,就以超前的互联网思维与同学们做起创业项目,拿到第一笔创业基金。创业之路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余建军敢做。

硕士毕业后,余建军自称没上过一天班,又连续做了3个创业项目,均以“失败”告终。直到发现音频的风口,创立“喜马拉雅”平台,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这个“从来都拿不了第一”,原先的“青涩少年”,最终成为领跑行业的企业家。

然而,在如今这个视频化的2024年,“短视频+直播”已经成为了万亿产业,音频起家的喜马拉雅想要突破重围,还需要不断自我革命,寻求转型。 

风雨创业路

中学时代的余建军,并不是一个安分的学生。

他闯祸、打架、写检讨,似乎除了学习,什么都做。在高中后期,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发奋图强,成绩冲到班级前三名,最终考取西安交通大学,专业是力学。

如果按照专业的培养,余建军应该做导弹、飞行器一类的事情,而余建军日后并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

1998年,余建军在西安交通大学读硕士,那时的互联网创业风起云涌,“不安分”的余建军自然也闲不住,拉着几个同学一起创业,做了一款模拟中国的APP,并且拿到了一笔100万的资金。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仍处于发展初期,余建军等人做的项目过于超前,且没有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因此在烧完了投资人的钱之后,第一段创业也就无疾而终了。

毕业后,余建军来到上海。吸取第一次创业的教训,这一次他重点思考项目的商业经营模式。于是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做了一款全景拼接的图像处理软件杰图,客户主要对接企业。据说这一次创业比较顺利,当年电影《哈利波特》就是杰图软件做的场景布置,公司营收状况良好。

然而,“不安分”的余建军并不满足于此。在杰图软件之后,余建军又做了一个街景采集的项目,也就是后来的城市吧,项目的客户仍然以企业为主。城市吧先后给腾讯和百度做街景服务,最后被百度收购。

在城市吧之后,余建军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To B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有限,广阔的C端用户市场则是一片蓝海。做一个真正的互联网平台,是他所希望的。于是就有了新项目——虚拟社区“那里世界”。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余建军遇到了合伙人陈小雨。

陈小雨原本是上海证大投资总监,因为看好余建军做的那里世界的创业项目,成为了余建军的合伙人。然而,那里世界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团队成员也纷纷离开,从初始的80人走到了后来的7、8个。

余建军也陷入迷茫,但这并不能阻挡他创业的步伐。打工是不可能去打工的,在经历了四次失败之后,余建军将目光聚焦于音频风口。 

领跑行业的龙头

“回到几万年前甚至十万年前,当时还没有文字,人和人之间都是用声音来沟通的。用声音来传播知识、文化、信息是一个比文字还长得多的时间。但是过去的声音没办法被记录、传播,在今天的时代,所有声音都能被记录、传播、分享。”

余建军认为,在音频传播领域,蕴藏着无限的机遇。2012年,余建军36岁时,创立了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做“音频的生意”。

喜马拉雅创立初期,正是国内媒体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纸媒与电视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而对广播电台似乎影响不大。那时,广播电台的应用场景仍然是汽车,其最主要的广告商仍是汽车厂家。

最初的喜马拉雅,在内容种类上就超出了车载广播,涉及有声读物、相声、评书、脱口秀等。前期,得到创始人罗振宇也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做“罗辑思维”脱口秀。

在余建军看来,“声音”应该有更多的使用场景。“我们希望它像水和电一样,随需随取,自由地流通在每一位听众的耳朵和心里。不管做家务、健身、排队、跑步、学习,各种生活场景都方便听音频,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利用音频媒介,利用身边各种智能硬件,随时随地地学习和娱乐。”余建军表示。

事实证明,余建军的想法是正确的,也深受资本的青睐。2014年3月,喜马拉雅A轮融资1150万美元。5月,激活用户突破5000万。10月,B轮融资5000万美元,获KPCB、SIG等资本投资,创造国内行业最融资额。12月,喜马拉雅用户破亿。

喜马拉雅的盈利,来源于广告收入与用户订阅,其中用户订阅作为支柱。这样的模式也得益于余建军对于知识付费未来前景的看好。2016年6月,首个付费节目《好好说话》上线,当天销售额破500万;12月,举办首届“123知识狂欢节”, 24小时知识消费破5000万元,后来,喜马拉雅推出会员订阅服务。“当时我们就觉得,一个不一样的时代要来临”,余建军表示。

此前,余建军在2023年初的年会上提到,盈利得益于公司在三个方向的努力,一是战略与组织清晰度不断提升,其次是坚持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导向的长期主义,另外降本增效、打造可持续盈利能力也是一方面原因。

对于2023年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喜马拉雅在招股书中表示主要是由于用户群扩大、变现能力增强以及成本结构优化带来的毛利率改善和经营效率提升。

资料显示,2023年,喜马拉雅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3.03亿,包括1.33亿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和1.70亿通过物联网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收听喜马拉雅音频内容的平均月活跃用户。喜马拉雅移动端主应用程序平均月活跃用户在中国在线音频应用程序中排名第一。以2023年在线音频收入计,喜马拉雅在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为25%。从亏损转向盈利的另一面是降本增效。

2021年至2023年,喜马拉雅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连续下降,2021年为44.9%,2022年降为34.9%,2023年为33.6%。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由2021年的17.5%下降至2022年的15.4%,并进一步下降至2023年的15.1%,2023年其研发开支约为9.3亿元。

在最新的AI技术上,喜马拉雅研发了“珠峰音频AI模型”,推出了AI驱动的有声读物制作和播客制作。AI可贯穿着有声读物的预录制、录制、后期等全过程,相比于人工创作过程的时间,AI的创作时间提效超过50倍。而由AI制作人有限参与的AI精制作,相比于人工创作提效超过3倍。截至2023年12月31日,喜马拉雅平台AIGC内容2.4亿分钟,占其音频内容的6.6%。 

PUGC与创作者赋能

作为一个UGC音频平台,喜马拉雅看重对创作者的赋能,打造“大平台+小老板”模式,给每个人提供微创业机会。

“一个小孩,从大二开始在喜马拉雅上做有声书,到上上个月,他一个人一个月可以分到130万的收入。他没有公司,可能顶多就几个助手吧。”

余建军在公开活动中多次表明了自己对于该模式的看好,“草根创作者”在家制作音频也能实现月入过万的故事持续被喜马拉雅讲述着。

通过提供专业的音频内容,将更多的用户留在平台,比起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的“赋能”模式更贴近互联网时代个体经济的本质。

喜马拉雅也会推出活动,对草根声音“网红”进行孵化,使他们成为更专业的主播,同时拥有付费音频、接广告、直播聊天的权力。这样的模式即喜马拉雅独家提出的PUGC生态战略。

喜马拉雅PUGC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且发展成为一种“搞钱”风潮。相比于过去直接从平台赚钱,如今的喜马拉雅更强调让用户学习赚钱的本领与思维方式。在平台分区中,“商业财经”和“兼职副业”两个板块就非常贴近如今年轻人“搞钱”的心理:通过商业财经的内容,让用户理解不同的商业经营模式;通过为用户进行配音培训,让更多用户成为主播而获得收益。

数据显示,近年来“搞钱、创业、副业”等关键词的微信搜索指数,以每月30%的速度在增长。在喜马拉雅,用户每天收听商业评论类播客内容的时长总计超过180000小时,用户展现出对高质量实用播客内容的强烈需求。

如今的喜马拉雅,也正面临着转型与挑战。

互联网平台经济与内容创业,发展到今天已然成熟,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视频化时代,短视频占据着用户大量的注意力,自媒体创业风潮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掀起,助推起一个万亿产业。而在音频行业内部,新玩家也在不断出现:字节跳动、腾讯等巨头纷纷入局,播客平台“小宇宙”势头正猛。

面对如此局面,喜马拉雅也开始积极应对,寻找新的方向。

2023年3月,喜马拉雅与多个合作方共同发起“喜莱坞计划”,进军短剧开发赛道。2024年,喜马拉雅入局短剧已经一周年。

如今如火如荼的短剧热潮,似乎证明喜马拉雅决策的正确。相信余建军这位创业“老兵”,能够通过自我革命,带领喜马拉雅穿越未来,照亮行业。

科记汇|张子鹏 newsmedia007

----------------------------

(科记汇,财经、科技先锋,资深内容团队,三十家网络平台同步。不保证以上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