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音法国停运风波:商业模式之困与上市估值的双重拷问
2025-11-07 21:37:13
  • 0
  • 0
  • 0

2025年11月,中国快时尚巨头希音(Shein)在法国市场遭遇重创——巴黎首店开业当日即陷入抗议与调查的双重漩涡,法国政府正式启动暂停其在线平台运营的程序,要求其证明所有产品符合法国法律方可恢复服务。这场突如其来的停运风波,并非偶然的监管冲突,而是希音“超快时尚”商业模式长期积累的矛盾在欧洲市场的一次爆发。从违禁商品争议到环保政策冲突,从本土产业冲击到社会责任缺失,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危机,不仅考验着希音的海外运营能力,更对其坎坷的上市之路和持续缩水的估值带来深远影响。

停运背后,多重矛盾交织的必然结果

希音在法国的运营禁令,本质上是法律底线失守、商业模式冲突与监管环境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项因素都直指其发展模式的核心症结。

最直接的导火索是违禁商品销售引发的法律危机。法国竞争、消费者事务和欺诈控制总局的调查显示,希音平台上存在外形酷似儿童的性玩偶,其描述和分类被认定为“几乎可构成儿童色情内容”,同时还涉嫌销售砍刀、指节铜套等违禁武器。这一行为严重触碰了法国法律红线,法国反儿童色情制品总局明确规定,此类行为最高可判处七年监禁和10万欧元罚款。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并非孤例,2025年以来希音已因Cookie法规违规、虚假广告、误导性信息等问题在法国累计被罚1.91亿欧元,多次违规记录使其在监管机构眼中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平台对第三方卖家的审核薄弱,成为此次危机的直接管理漏洞,即便希音随后宣布全球禁止销售此类玩偶并封禁相关卖家,似也难以挽回监管层面的信任危机。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商业模式与欧洲市场规则的根本性冲突。希音将“快时尚”推向“超快时尚”的极致,每天上新约一万件单品,生产周期压缩至3天,这种模式与欧洲日益严苛的环保法规和产业政策格格不入。法国已通过“反超快时尚法”法案,计划2026年1月生效,不仅全面禁止超快时尚广告(包括网红推广),还将对每件商品征收高额环境税,2030年罚款最高可达商品价格的50%。这对依赖低价策略和社交媒体营销的希音而言,无异于切断其核心竞争力——其产品约八成由塑料纤维制成,每日空运五千吨货物的模式带来巨额碳排放,被法国自然环境协会严厉批评,且此前刚被认定存在“漂绿”行为,“2050年净零排放”的口号被指忽视当前环境影响。

同时,对本土经济的冲击引发了广泛社会抵制。希音的线上主导模式被指责“摧毁商店和就业”,法国本土快时尚品牌Jennyfer和Naf Naf近年纷纷破产,被认为与希音的低价冲击直接相关。法国妇女成衣联合会主席扬·里沃兰指出,希音承诺创造的200个就业岗位,远无法弥补其模式导致的数万本土零售岗位流失。这种经济利益冲突引发了连锁反应:9万人联名抵制其巴黎首店,巴黎市长公开反对,BHV百货的工会和同店品牌街头抗议,甚至法国金融公司Caisse des Dépots退出相关收购交易,理由是“投资价值观与希音商业模式不符”。

上市之路雪上加霜,估值缩水与信任危机的双重打击

此次法国停运风波,给本就坎坷的希音上市进程蒙上了更深的阴影,直接加剧了估值下滑趋势,也让资本市场对其风险管控能力产生质疑。

希音的上市之路早已步履维艰。此前其在美国、伦敦的IPO尝试均因监管审查、数据安全及商业模式争议受阻,转而寄望于香港上市,但传出消息近半年仍无实质进展。法国作为欧洲核心市场,占希音总销售额的5.4%,拥有2300万客户,是其“输不起”的战略要地。此次停运不仅直接影响短期营收,更暴露了其在关键市场的合规短板——对于寻求上市的企业而言,区域市场运营的稳定性和合规性是资本市场评估的核心指标,而希音在法国的表现恰恰凸显了其全球化运营中的重大风险敞口。

更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估值的持续暴跌。数据显示,希音的估值两年内已跳水70%,投资者施压将其估值降至300亿美元(约2137亿人民币)以推进伦敦IPO,创始人许仰天2025年身家已蒸发19.5亿美元(约139亿人民币),缩水幅度在国内富豪中名列前茅。法国停运风波无疑会进一步削弱资本市场信心。一方面,欧洲市场监管趋严意味着希音需承担更高的合规成本,其低价模式的盈利能力将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品牌声誉受损可能导致用户流失,而“反超快时尚法”等政策的推进,更是从根本上威胁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尽管希音试图通过上线二手平台、投资2.5亿欧元建立欧洲“循环基金”等方式修复形象,但在持续的合规危机面前,这些举措显得杯水车薪。

此外,监管风险的传导效应也不容忽视。法国的调查并非孤立事件,欧盟正同步调查希音的环境风险及商业模式,且此次法国同时对Temu、速卖通等四家平台启动刑事调查,标志着欧洲对跨境电商的监管进入全面收紧阶段。根据欧盟《数字服务法案》(DSA),违规平台可能面临高达年利润6%的罚款,甚至欧盟境内业务全面暂停的风险。对于渴望上市的希音而言,这种跨区域的监管压力将大幅增加其IPO审核的复杂度,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一步压低估值。

社会责任缺失,商业模式背后的深层症结

希音在法国市场的困境,本质上是企业社会责任(CSR)缺失的集中体现。其“超快时尚”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环境成本、本土利益和监管规则的漠视之上,这种发展模式在成熟市场必然遭遇反噬。

在环境责任方面,希音的“快周转、高消耗”模式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每日一万件新品的上新速度,意味着海量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而其产品中占比极高的塑料纤维,不仅难以降解,还会在洗涤过程中释放微塑料污染环境。更值得诟病的是其“漂绿”行为——在当前环境影响未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抛出“2050年净零排放”的遥远目标,被法国广告道德评审团认定为误导性宣传。相比欧洲本土品牌对环保材料的研发投入和循环经济的实践,希音的环境责任意识明显滞后,未能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核心商业模式,这也是其遭遇环保组织强烈抵制的关键原因。

在合规责任与利益相关者关怀方面,希音存在明显短板。对第三方卖家的审核漏洞导致违禁商品流入市场,触碰法律红线;Cookie合规等基础操作上的屡次违规,反映出其对当地监管规则的漠视。而在对本土市场的责任担当上,希音的“轻接触”模式未能平衡商业利益与本土就业,忽视了对法国零售产业生态的影响,最终引发行业协会、工会乃至政府的联合反对。这种只追求商业扩张、忽视当地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做法,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典型表现,也使其在海外市场难以建立长期信任。

在伦理责任方面,儿童色情相关违禁商品的出现,暴露了其供应链和平台管理的严重漏洞。作为拥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商平台,希音有责任建立严格的商品审核机制,杜绝违反公序良俗的产品流通,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其审核体系显然未能发挥有效作用,这种伦理层面的失责对品牌声誉造成的伤害难以挽回。

希音的转型十字路口

希音在法国的停运风波,为所有出海的中国跨境电商敲响了警钟,在全球监管趋严、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单纯依靠“低价、快周转”的商业模式已难以为继,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加分项”,而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海外市场立足的“生存项”。

对于希音而言,此次危机既是挑战也是转型的契机。要挽救上市进程、稳定估值,其必须从根本上重构商业模式:一是建立健全全球合规体系,加强对供应链和第三方卖家的审核管控,主动适应不同市场的监管要求;二是真正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环保材料研发和循环经济投入,摆脱对“超快时尚”模式的依赖;三是平衡商业利益与当地利益,在海外市场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包括创造就业、支持本土产业等,构建共赢的生态格局。

法国市场的禁令尚未完全尘埃落定,但这场风波已清晰地表明:资本市场不会为漠视责任的企业持续买单,成熟市场也不会为不合规的商业模式敞开大门。希音的未来,取决于其能否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转变,从“被动合规”到“主动担责”的升级。这场转型注定漫长而艰难,但对于志在成为全球品牌的希音而言,这是必经之路,也是其能否走出当前困境、重获资本市场信任的关键。


---------------------

不保证以上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

科记汇,资深财经媒体人创办,财经报道先锋,年阅读观看量数亿。关注研究重大财经动态、企业家精神、商业文明发展历程,报道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创业公司关键发展节点。内容同步数十家网络平台。欢迎提供报道线索和采访机会。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