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的双向探索 ——碳达峰、碳中和下交通发展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南昌召开
2023-06-01 09:52:21
  • 0
  • 0
  • 0

文/本刊记者 汪瑒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城市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集聚,是当前阶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体,也是打造国际竞争力、争取碳中和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2023年5月19日-20日,2023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我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省份之一——江西省会南昌成功举办,彰显出持续探索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文明效益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23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论坛现场

“双碳”之于交通:既是考验,又是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碳排放量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前瞻性高端产业技术合作交流平台,加快集聚高端优势创新资源,推广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最佳实践,中国能源研究会携手南昌市人民政府、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组织举办此次论坛,以期通过在城市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在深刻复制变化国际环境中赢得新一轮发展先机。

据了解,论坛由1个主论坛,3个主题板块组成“1+3”模式,聚焦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形势,解读最新政策措施,探讨热点、焦点和难点议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来自能源、交通、工业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出席论坛。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但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户,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推进双碳战略工作的主战场之一。

在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看来,交通系统碳中和是关系到2050-2060年碳中和决胜期所有城市碳中和的关键领域。

碳达峰、碳中和下交通发展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现场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指出,“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是我们全行业上下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也是在交通强国建设中的一场大考”。

可以说,碳达峰碳中和对于交通运输行业来说,既是考验,又是机遇。

作为论坛的重要板块之一,碳达峰、碳中和下交通发展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的召开可谓恰逢其时。

“未来以‘双碳’目标为牵引,将激发交通各要素迭代升级,交通发展将迎来颠覆性变化。”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交科院”)副院长王先进在致辞中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致辞

碳达峰、碳中和下交通发展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由交科院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峰主持

作为论坛协办方之一、研讨会主办方——交科院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科院环境公司”),依托于近年来交科院和自身在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政策,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政策机制、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研发和系列应用实践经验,组织邀请多方代表共同探讨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机制、关键技术与实践情况。

低碳交通:需从数字化中找答案和路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化物流配送、实现碳排放监管等,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同时,数字技术的交通减碳也非常明显。

“未来十年,数字技术有潜力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减少碳排放20%。”交科院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副研究员胡希元认为,交通行业可能通过数字化实现更高减排比例。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副研究员胡希元作主旨演讲

自“双碳”目标实施以来,1+N框架逐渐成熟,交通运输可量化的任务已成体系。国家和行业“双碳”顶层设计理念中提出了约30项关于交通绿色发展的数字量化目标任务。在胡希元看来,这些任务将直接影响绿色发展,亟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数字化体系进行跟踪和监测。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了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度融合,用数字化助力低碳发展。在绿色交通领域,数字化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基础路径。

然而,交通运输碳排放具体排在哪里?哪些方面还有减排潜力?哪些行业能够提前达峰或者提前中和?

在胡希元看来,这些问题都需要数据给出答案,从而实现精细化管控。量化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对于交通运输立足现代化开路先锋定位,推动交通运输降低碳排放强度则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交通低碳数字化存在的行业门类多、设施规模大、数据来源多。造成多部门执行不同标准,数据多门无法形成合力;部分行业碳排放数据非常薄弱,依托传统的方法难以获得准确能耗排放总体情况,缺乏标准化和量化的核算支撑;碳排放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制约多元大数据的融合汇聚和分析,影响碳排放量值核算、减排核算、预测预警。

对此,他提出建设包括指标、核算、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在内的碳排放统一监测四大体系,以此为基础统筹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要求、政策要求、创新要求,高品质加强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数字化体系的顶层设计。

低碳建设+智慧管控:科技创新赋予交通更多绿色可能

近几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据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投资总额从2011年的约2.05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6万亿元,累计增长超过50%。

根据美国环保署(EPA)的数据,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三大来源,仅次于工业和能源生产。

在这样的体量下,探索绿色低碳交通建设之路,将成为推动交通运输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樟树至吉安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樟吉高速”)起于药都樟树,途径钢城新余,抵达千年庐陵吉安,是江西省会南昌通往井冈山的必经之路。

据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樟吉高速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办副主任曹林辉介绍,樟吉高速改扩建工程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借土填方比例高,取土调配资源少;二是沿线交通网络密集,改扩建形式广泛,施工组织难度大;三是专业交叉衔接难,协同管理要求高;四是原公路技术等级较低,涉及大量原有结构拆除改造,固废资源存量多,高值利用需求大。

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樟树至吉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办副主任曹林辉就《樟显品质 吉成美德 绿色低碳建设实践与探索》发表主旨演讲

面临以上困难,这条2022年开工建设,计划于2025年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是如何一一破解,实现低碳建设的?

“通过设计优化,材料性能提升和管理优化三方面探索,我们开展了八项技术攻关和六项推广应用。”曹林辉透露,项目紧扣改扩建特点和绿色低碳主题,开展包括排放核算体系研究在内的多项探索研究,并通过狠抓勘察设计“总源头”,探索低碳耐久“新模式”,创新厂外无厂“新布局”和深化五小四新“新实践”四方面的主要做法,打造低碳耐久建造模式,实现提出的降碳30%的目标要求。

目前,该项目已成为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示范和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的“双示范”打造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低影响建造关键技术”应用试点。

除了交通运输设施建设,航运船舶靠港停泊或在运输过程中,因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了大量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双碳”目标下,港口和航运成为中国“减污降碳”重要领域和攻坚战场。

国家和行业战略方向的变化,让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环保工程部主任张春意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随即发生改变。

“在以往的十几年中,我感受比较深的是我国港口码头主要在被要求和督查整改的过程中,呈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环保。而近两年来,我的工作方向逐渐向港口码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方向发展,也感受到港口码头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环保工程部主任张春意就《港口码头减污降碳智慧协同管控平台的研究与示范》发表主旨演讲

张春意以山东、天津等地港口的应用情况为例,介绍了通过搭建港口大气减污降碳智慧协同管控平台,解决大气污染源分布复杂,污染状态与排放形式多变,无法为环境管理提供支持的问题。集成了多种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智能化系统,助力实现港口码头的减污降碳目标。

而通过智控平台的管理能效提升,还能够让港口码头在减污降碳方面发挥更多、更有效的作用。“我们想做的不仅是监测系统,而是包括大气、水专项、固废、环保、生态环境管控整体的大数据应用管控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支撑完成用能结构调整策略、节能指标管理与考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指标制定与调整等智能决策,真正实现实现多港区、跨区域的智慧协同管控。”

新能源+大交通=更清洁、更高效、更经济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院长)、党委书记欧阳昌裕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大部分城市能源资源相对匮乏,能源供应存在较大缺口,煤炭、油气等大量依赖外部输入,资源约束有待破解。

在此背景下,积极推进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加快发展氢能、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以满足未来能源需求,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无疑是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023年2月,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出席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时表示,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调整结构,推动清洁低碳发展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光伏”)总工程师徐小勇认为,未来新能源或将取代传统能源。而在新能源应用体系中,光伏可能比其他能源形式更具优势,在未来发展空间更大。

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小勇就《新能源与大交通融合,助力碳中和目标落地》发表主旨演讲

2022年7月,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以下简称“中交集团”)中交光伏注册成立,依托中交集团光伏产业资源,公司团队人员已积累了30多个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近200MWp的投资、建设及运维经验形成了以光伏、储能、氢能、充电桩等投建营业务为一体的布局。

2023年1月,中交光伏完成首笔国际绿证认证,跨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碳资产项目开发的重要一步。

中交集团较早提出了交通融合应用的概念,提出“打造大交通领域能源交通融合模式建设”目标,推广“大交通+光伏等综合能源模式”“源-网-荷-储”绿色能源系统规划建设研究,利用能源交通融合构建的“源-网-荷-储”四重属性,构建多种有效的能源交通融合发展场景。提前布局清洁能源、优化用能结构,打造清洁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高质量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能源转型,助力低碳交通强国建设。

目前,交通行业低碳化存在交通低碳化程度不高,改造体量大,实施难度大等痛点问题。

徐小勇介绍了中交集团和中交光伏通过在高速公路、港口、机场、轨道交通等场景推广新能源应用或绿色化改造,可降低能耗和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实例,提供了交能融合新能源的多种解决方案。

发展从定义上便可实现“零碳”排放的零碳能源,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减缓气候变化,无疑成为了一个“最优解”。“光储直柔”可谓是发展零碳能源的重要支柱,有利于直接消纳风电光电。

2019年,江亿院士在总结直流建筑试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光储直柔”的概念。光储直柔,即分布式屋顶光伏、储能、直流配电和柔性交互四项技术的简称,可分别解决传统能源占地问题,平抑电力供需平衡,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最经济地实现源荷平衡。

2005年,南京国臣信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成立,针对大电网扰动给先进制造业带来的供电可靠性问题,首创以低压直流技术治理交流电能质量的技术路线;主导了国网、电力行业及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在细分领域逐步成为业内龙头,火电厂低电压穿越产品占全国市场75%以上。2011年,针对国内外微电网热,创始人陈文波首次提出微电网发展大趋势是直流配电网,由此开始低压直流研究从设备级向系统级的转型,并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储备。

南京国臣直流配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国臣”)常务副总裁梅中华介绍了在“双碳”大背景下,作为“光储直柔”的核心技术研发和推动团队,南京国臣紧抓机遇,围绕交通行业低碳解决技术路径,包括光储直柔、光储充供、台区互联、直流远供、直流直供、离网运行及虚拟电厂等,积极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和系列产品。

南京国臣直流配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裁梅中华就《“光储直柔”在低碳交通的应用分析》发表主旨演讲

梅中华还围绕交通行业光伏+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机场、+铁路、+轮船及+港口的六大应用场景,与与会嘉宾分享了南京国臣在山西山东等省份多个工程实践的应用情况。

持续推动“双碳”目标下城市交通绿色发展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21日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双碳”相关文件中,多处涉及交通领域,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行动更是《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的十大行动之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六部处长助理、应对气候变化部部长王振阳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双碳“1+N”政策体系中两项顶层设计文件关于交通领域的重点任务与行动方案的总体部署。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六部处长助理应对气候变化部部长王振阳发表主旨演讲

若要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精准量化行业对“双碳”的贡献,“但要得到精准数据很难。”他坦言。

王振阳还重点介绍了在城市交通碳核算、碳交易、碳普惠以及新型交通与供能方式等方面的思考与城市交通碳达峰与碳中和总结展望。

高速公路在城市交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上,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传统基建行业迫切需要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形成绿色低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

交科院交通新能源研发中心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陈琳依托世界银行项目——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政策机制研究、2022年7月发布的《山东高速零碳服务区白皮书》,参编的山东省地方标准《高速公路边坡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规范》《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评价技术规范》两项标准,分享了分布式可再生资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现状。

交科院交通新能源研发中心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陈琳就《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公路领域应用及展望》发表主旨演讲

“我国公路在交通领域占比超过80%,是分布式光伏应用的重要场景,也是应用场景相对最为丰富的。”通过近十年已应用的案例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陈琳和团队伙伴发现,交通运输行业在分布式光伏应用规模化、数量和场景多元化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

陈琳认为,未来,交通和新能源融合将产生一个全新的生态圈。“新能源研发中心成立的目标和初心是想把更多的解决方案、技术支撑应用到交通行业中,通过科技创新与应用落地,让交通融合得更好。”

---------------------------------------

(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